<rt id="qewoe"><small id="qewoe"></small></rt>
湖口縣石鐘山---景區概況
時間:2016-11-23 11:09:30    瀏覽:2631

石鐘山位于中國第一大江長江和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交匯處,為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山面積9萬平方米,海拔61.6米。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并撰寫《石鐘山記》而名揚天下。

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 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濁。(因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會混成一體)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絕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蘇拭、陸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 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于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筑, 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 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石鐘洞、同根樹 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山雖不高,但懸崖峻拔,突兀崢嶸,插湖鎖江,氣勢不凡。歷史上這里發生過多次激戰,如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太平天國軍曾在此重創曾國藩水師,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在此高舉義旗,百萬雄師渡大江在江陰至湖口突破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線。古往今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 

“非經大治鑄不借梵宮鳴”。石鐘山,分為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上石鐘南踞,下石鐘北盤。其形宛如一對碩大的風鈴,扣置在鄱陽湖的出口處,三面臨水,一面著陸,如同半島,雙峰獨立,突兀崢嶸,扼湖鎖江,氣勢不凡,山雖然不高。但“絕壁有巖皆起閣,歸僧無路只乘舟”,“凌空險峭千重出,插地玲瓏百態生”的獨特風光,使它名聲遠振,傳頌千古。 

“石鐘濤出鯨魚鳴”,石鐘山那發自天籟的“鐘聲”,長年累月,淙淙錚錚,水石皆鳴。時而清新,時而悠遠,時而激越,時而蒼閔,空空成韻味,這“鐘聲”和濤聲所構成的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圖景,音樂家也難以模擬,詩人墨客也無法描述,因此,終使這神曲般的主體圖景成千古奧秘,吸引著歷代有識有志之士前來探尋。 

早在《水經》一書中,就有鄱陽湖出口處有一座石鐘山的記載。緣何稱石鐘山,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以形定名,而文人則多以聲定名,以聲定名者,其論也不一,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說是“下臨深潭,微風豉浪,水石相捕,響若洪鐘”;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雙石”,“扣而聆之,南聲涵胡,北聲清越,抑止響騰”,因石質而發聲;宋元豐七年(1084年),大文學家蘇軾送長子蘇邁到江西德興縣赴任,途經湖口,登臨石鐘山,他對上述兩說十分懷疑,決定親自去考察。于是在一個月明之夜,他帶著兒子蘇邁乘坐一葉小舟,出沒在絕壁深潭之間,進行認真的實地勘察。他終于發現絕壁下,“多穴罅”,水浪進出其間,澎湃沖擊,有“鏜韉”之聲,他自認為他已解開這千年之謎,找到了石鐘山“鐘聲”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鐘山記》,批評酈道元考察過于簡單,譏笑李渤立論過于因陋,但他哪里知道,卻潛隱著荒謬的悲哀。明代羅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評述他是“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故而結果不確。羅、彭二人先后步其后塵,繞過石鐘山轉了數次,仔細探尋,發現蘇軾當時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訪山,適逢水漲,未見全 ”,而羅、彭二人則在冬春江水下落時,踏山覓綜,才找到“鐘聲”的真正原因?!吧w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至此,石鐘山的天籟之聲,這支“神曲”終于找到“源頭”。但不管怎么樣說,每次“把酒問青天”,都是對科學殿堂的叩擊,都閃爍著樸素唯物主義的思辨之光,是值得稱道的。。 

“水文黃赤界,峰影有無間”;“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都贊頌了石鐘山的色奇。石鐘山處在湖江分界處,它的兩側,一側是鄱湖,其水色深綠一側是長江,其水色深黃。而山體本身蒼翠夾在這一綠黃的中間,形成“諸色并陳,各領風流”的氣勢。再加上山體上的建筑體,呈現給人們一個色彩斑讕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在月夜,這里色彩變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風輕月江的夜晚,微風摧起輕淺的瀨波渦洲,月光和山上的燈光投射到水面上,彎彎曲曲,幽幽麗麗,閃閃爍爍,隨著水面“漂流”,隨著波紋抖顫,像是一幅幅緩緩流動的風景畫,征兆著丹青高手的無限靈想與幻感,給人以極度大的慰籍。 

沿著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曲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可見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清咸豐皇帝批諭興建的照忠祠,清軍水師將領彭玉麟為其母超度的所建的“報慈禪林”,彭玉麟起居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還有園林建筑古雅奇特,頒縝密,依山就勢,點綴于山腰山頂,形成多層次園林美景,這些風格各異的景點之間,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結合,虛實相間,使人往往在山窮路盡之時,又另辟蹊徑,別有洞天,令人回味無窮。 

山上石刻玲瑯小巧玲瓏滿目,雖經世世代代風霜侵蝕,戰亂破壞,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幅,唐魏征書,清代翁方綱手書<石鐘山記>;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忘懷天地”等都是石質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云遮霧障,夜游雙鐘月涌江流。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出南昌必經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明代詩人王英形容石鐘山的形勝是“五老云中出,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巖石,萬壑鼓風雷”。 

石鐘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稱為”江湖鎖鑰”的石鐘山,自三國至新中國成立 ,均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自石鐘山發兵進擊赤壁,大破敵軍80萬;元未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出沒于此山之間;清代曾國藩湘軍水師與太平軍在湖口麈戰十載,先后都以石鐘山為營壘,進取攻守;民國初李烈鈞“湖口起義”討伐袁世凱,其司令部就設在石鐘山上,石鐘山屢受戰火硝煙洗禮,雖然留下了創傷,但也流傳許多可頌揚的英雄事跡。 

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讓人驚奇,這“鐘聲”的境界,在于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悠遠峻冷,天地震驚。這聲音帶著鐵質,帶著峻冷,經過歷史的打磨,竟變成一部活的歷史,讓品鑒。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    電話:0792-8180870     傳真:0792-8180870    郵編: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2  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工商網監

九江市心語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