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qewoe"><small id="qewoe"></small></rt>
九江城的變遷
發布時間:2016-12-08 23:34:28    瀏覽:2735

今九江城區所在,古時稱湓口城,以地當湓水入長江口而得名,漢初灌嬰始筑此城。據考證,發源于瑞昌清湓山的龍開河,從這里出口流入長江,故名湓口。在當時湓口城雖小,但地處中流,形勢險要,是內保朝庭、外援夏口,是控制西南的要沖,為歷朝軍事家們所青睞。隋文帝開皇10年,改潯陽為彭蠡縣,大業初年,又改彭蠡為湓城縣,縣名雖幾次更改,但城池未動,郡名及郡治駐地也未改變。

九江城區潯陽的“潯”字,唐代以前不從水,到了唐代才易“尋陽”為“潯陽”。究其原因,乃是與縣治由江北移往江南,而沿用舊名又以示有別而演變。早在漢朝,湖北省黃梅縣境內就設立了尋陽縣,當時屬廬江郡所轄。史料記載:“尋本水名,南流大江,漢因縣名”。由此可見,尋陽縣當年是在長江北岸,到公元106年,漢武帝南巡,“浮江,自潯陽出縱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由文而斷當時潯陽已移至江南,所指名山可能是指廬山了。

公元291年,分割揚州和荊州的10個郡為江州,因水得名。那時的江州管轄范圍很大,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兩省,還有湖北省的一部分,州的治所開始設在豫章(今南昌),以后移往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304年分廬江郡潯陽縣、武昌郡柴??h,設置尋陽郡。據史料記載,江南的潯陽遂在鶴問寨(今賽城湖地界),此地東依玉兔山,西臨鶴問湖,北邊河道與長江相連,與湓口相距約15華里。潯陽縣由江北遷入江南后,一直是郡的駐地,后來為江州治所。隋開皇間,因城池被江水淹沒,潯陽縣東遷至今日的九江城。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九江郡改為江州,并將湓城復為潯陽縣,州治于潯陽。南唐滅吳后,江州為南唐所轄,又改潯陽為德化縣,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一直都沿用德化名稱,只有元代改江州為江州路,明代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清代沿用九江府。南宋時曾一度作江南西路的治所,相當于省城。元末陳友諒還建立了農民政權“天完”,設九江城為都城。公元1914年全國廢府,將九江府的德化縣改為九江縣,1927年設市政廳,次年改為市政府,1934年改設市政委員會,后又并市為縣,至解放后市縣分治。

九江南遷北徙,名稱更換多次,這是當時的政治、軍事需要。九江城到隋以后城池才固定下來。據記載,從隋到元,九江城幾遭戰禍,幾事修葺,卻不再有過唐代詩人筆下的盛景。元代,朱元璋與陳友諒為爭奪九江這個軍事要地進行了拉鋸戰,城垣遭到嚴重破壞。明朝以后,九江城有了新的建設和發展。永樂年間開始用磚砌城,后經多次增修。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謀奪帝位起兵南昌出鄱陽陷九江,城池多殘毀,嘉靖年間又復修。這次修復城門由5個增為7個,即“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九華門、岳師門”。當時九江城的周長約12華里,到清朝末年,帝國主義敲開中國的大門,九江淪為通商口岸后,城區范圍逐漸擴大。1917年南潯鐵路通車后,城區又有了大的發展。1923年至1928年,城墻逐年拆除殆盡,現僅留下以城命名的“東門口”、“西門口”、“南門口”、“環城路”等地名。城區內大中路是最早的一條街道,湓浦路原系湓浦港,漲水季節與甘棠湖水相通。另一條街道是濱江路,西起龍開河口、東至龍王墩。

九江城區的市政建設在解放前也是寥寥無幾,映廬電燈公司是最早的一座工廠,建于1918年,發電量很小,只能供電2300戶。久興紗廠是江西省內最早的一座紗廠,1920年至1925年只建成幾間車間,1926年4月開始生產,至1949年也只有紗綻14000。九江的民族工業到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九江城有它的歷史血淚,也有它的歷史歡樂。無怪乎詩人會有“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的絕唱,這證明九江城確曾有過它的繁榮和驕傲??梢灶A見,九江在未來的現代化宏偉發展藍圖中,以其地處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鐵路大動脈十字路口的重要地位而會建設得日益光彩奪目。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    電話:0792-8180870     傳真:0792-8180870    郵編: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2  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工商網監

九江市心語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