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qewoe"><small id="qewoe"></small></rt>
楊氏彈花技藝
發布時間:2018-07-09 15:42:03    瀏覽:2242


永修

楊氏彈花技藝


(第三批省級)

彈花,又稱彈棉、彈棉花、彈棉絮,是一門傳統的謀生手藝。我國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此行業。彈花師傅俗稱彈匠,彈匠使用的工具很簡單,主要有木質彈弓(上面蹦著一根牛筋做的弦)

,木槌、鏟頭和磨盤等。據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纊絮門》記載,當時彈棉用的彈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懸弓來彈皮棉。


楊氏彈花在城鄉尤其是農村市場潛力很大,是人們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手工彈出的棉絮屬于天然材質,生態環保,并且可經多次彈制翻新使用,節約資源。同時為音樂舞蹈提供良

好的藝術編創素材,能豐富舞臺藝術表演形式,有較高的藝術觀賞作用和思想感染力。例如80年代,江西省歌舞團先后在南昌和永修馬口化里楊村采風,編排了《彈花舞》。同期,九

江市歌舞團來永修馬口采風,由張宏民編排的舞蹈《弓弦聲聲》在全省歌舞節上獲獎。

歷史淵源

據《永修縣志》記載,永修彈花始于清康熙年間,世代相傳,遍布馬口化里楊村為中心的7個楊姓村莊,其經營地點遍及永修、南昌等地,尤以南昌為最多。彈花業一直為楊姓獨家經營,

興盛時期為民國年間,當時在南昌的彈花店鋪就有76家,形成棉花一條街。永修馬口楊氏彈棉業能壟斷南昌彈花市場,靠的是以誠信立業。

永修馬口《塔前楊氏宗譜?化里楊村概況》中記載了楊氏在南昌創立彈棉業的過程:一靜始祖來塔前開基后,其后裔便在南昌開設了彈棉手工業店,當時在昌彈棉的并非全是馬口楊氏,亦

有來自浙江、江蘇及本省撫州崇仁等地彈棉工。直至明末清初(約公元1573——1644年)清政府剛進駐南昌,城內秩序混亂,各行各業紛紛逃離,清政府為了籌集軍用棉絮,指令在昌

彈棉工集中到蕃臺衙內義務加工大批軍用棉絮。外姓彈棉工聞訊紛紛逃離南昌,唯有馬口楊氏彈棉工為繼承祖業,堅守在南昌,忍辱負重,集中在蕃臺衙內義務彈棉,歷時半載。蕃臺為

表彰馬口楊氏彈棉功績,親筆題詞并監制了一塊2米長1.5米寬的青石碑立于蕃臺衙內(今南昌漳江路附近),碑文規定,南昌彈棉業只有永修馬口楊氏才能經營,其他彈棉者不得任意在

此開業。由此永修馬口楊氏基本壟斷了南昌彈花市場。為了保持這份來之不易的祖業,楊氏立下族規并循著此規,在南昌府打下了一片彈花江山,繁衍不息。馬口楊氏起初在南昌經營時

就約法三章,定下嚴格的行規:一、傳男不傳女;二、傳本姓而不傳異姓;三、不得誆騙客戶;四、做工要精細,價格要合理。違反任何一條,將清理門戶,逐出彈花業。馬口楊氏彈棉

學徒十分嚴厲,初學者肩扛大木弓,手握木槌不停地彈弓,即便兩手彈得紅腫也不準停歇,直到彈消腫為止。學徒期滿,師傅要將一杯水放置于木弓上,讓徒弟握槌彈弓,滴水不漏者方

可滿師。

清末民初,楊氏彈花業隊伍龐大,在南昌已達鼎盛,近百家彈花店鋪分布在民德路、百花洲、象山路、洗馬池、萬壽宮一帶,尤其在萬壽宮附近,形成了彈花一條街,如今南昌市第二十

一中學對面仍舊立有一塊“棉花街”的醒目路牌。北洋政府后,由于外國資本和商品大量侵入,引起了南昌經濟市場的急劇變化,封建社會的行幫組織勢單力薄,遠遠不能適應當時社會

的競爭形勢,為求生存和發展,于是改幫會為彈花同業公會,理事長也一直由永修楊氏擔任。

抗戰期間,楊氏彈花工為抗戰制作了一批棉被,在日軍攻陷南昌后,彈花同業公會與抗日商會等工商界組織同仇敵愾,不甘做亡國奴,楊氏彈花工雖然陸續回到永修故鄉避難,或向向

贛州、吉安、上饒等后方舒散轉移,但仍然繼續為抗日軍隊彈制棉被、棉衣??箲饎倮?,多數又回到南昌重操舊業??姑涝瘯r,楊氏彈花工也完成了江西軍分區下達的任務,為朝鮮

戰場制作了一批雪白松軟的棉被。

1956年,南昌市市長張云樵宣布:“批準全市私營工商業全部實行公私合營!”楊氏彈花店鋪便組成了“南昌合作彈棉廠”。改革開放后,手工彈花受到機械制作的沖擊,很難立足科技

快速發展的經濟市場,楊氏彈花手工藝便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人們家里蓋的,已不僅是棉絮,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羽絨、晴綸被,彈花手藝被機械化操作所代

替。在南昌,古老的棉花一條街如今已是期貨市場,手工彈花也只是零星地散見于永修、南昌等地。2010年6月該項目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藝流程

永修馬口楊氏彈花根源于手工勞動創造,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彈花時,根據客戶所需長寬、重量、厚薄等規格,運用多種工序的精細操作。敲工、上線是主要工序,程序頗為復雜、

繁瑣。大致要經過剁棉、造坯、打坯、平面、壓棉、牽紗、抹紗、磨紗、翻面、裁邊、平面、壓棉、折邊、牽紗、扎角、抹紗、磨紗等十七道工序來完成。彈花時,先將棉花鋪在木板上,

用木槌頻頻敲擊弓弦,使板上的棉花不斷跳躍,漸趨疏松,然后由兩人將棉花拼成方形,用棉紗粗三層,細三層地鋪底線,拉面線,使兩面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布好紗后,用木質磨

盤均勻用力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最后扎角并均勻碾壓成型。棉絮上所用的紗,一般是白色。做嫁妝用的棉絮才用紅綠兩種顏色(客戶另有要求除外)。彈匠還會在棉胎上做出惟

妙惟肖的紅雙喜、鴛鴦戲水、龍鳳呈祥等圖案,表示吉利。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長虹大道32號    電話:0792-8180870     傳真:0792-8180870    郵編: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2  贛公網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工商網監

九江市心語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